1、真永魏大勇(2 / 2)

加入书签

r/

既然已经杀生了,魏大勇也就没有矫情,干脆偷偷摸摸把猎物烤熟,祭了自己的五脏庙。r/

r/

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头坐……r/

r/

跟他比较熟络的几个师兄弟,也时常跟着沾光。r/

r/

内中有个比魏大勇小半岁的,法号“真远”,跟他厮混得最好,几乎形影不离。r/

r/

真远很是崇拜魏大勇,认为这个比自己大半岁的师兄,武功高,心眼好,说话办事都很爽快,是个值得深交的人。r/

r/

他们的师父静云大师,更是把魏大勇当作自己的得意高足,将一身本事,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。r/

r/

魏大勇也很争气,将师父传授的各门武功练得炉火纯青,颇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势头。r/

r/

这一日午后,西院的练功场上。r/

r/

静云大师门下的一群武僧都在演练棍法。r/

r/

但见他们进退有据,手中的齐眉棍舞得虎虎生风,不时击打在木桩上,发出“啪啪啪”的声音。r/

r/

由于劲道十足,那些立得很深的木桩,都被打得出现了松动的迹象。r/

r/

正在武僧们练得起劲的时候,就见一条人影匆匆跑来,却是真远和尚。r/

r/

人还没到,他就已经大呼小叫“师兄,真永师兄!”r/

r/

一直跑到近前,他才看清魏大勇并不在这里。r/

r/

一位练功的武僧停下动作,笑嘻嘻地问道“真远,你急着找真永干嘛?”r/

r/

真远把眼一瞪“当然是有急事!他去哪里了?”r/

r/

那武僧答道“还能去哪儿?这不眼看比武会就快到了,师父又把他叫去后院,开小灶呢!”r/

r/

真远当然晓得比武会这档子事,他转身就赶去后院方向。r/

r/

一路小跑来到后院的角门外,真远生怕被师父发现,责怪他疏于练武,于是放轻了脚步,一步一步挨到围墙边。r/

r/

透过围墙的花格,真远往里窥视,不由得松了口气,他看见师父并不在院里,想必是有事离开了。r/

r/

再看魏大勇,师父走后他也没有继续练习拳法,而是独自一人,闷闷不乐地坐在一处廊檐下,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。r/

r/

对于嗜武如命的魏大勇而言,这可是非常少见的事情。r/

r/

魏大勇的确心事重重。r/

r/

据山下传来的消息,鬼子侵华的战火,已然蔓延到了豫省东部地区。r/

r/

魏大勇非常担心爹娘的安危。r/

r/

他家有四口人,父母之外,还有一个大他5岁的哥哥。r/

r/

那年头孩童夭折是家常便饭,往往生养多个孩子,最后剩下的也就两三个。r/

r/

魏大勇的哥哥名叫魏大壮,几年前投军到晋绥军某部,因为读过几年私塾,识文断字,故此深得上司赏识,目前已经升到了连长,也算是在部队里混出点小名堂。r/

r/

本来,魏家老家在登封的乡下农村,不过三年前魏家二老迁去豫东了。r/

r/

那个时候,老魏家有一个家境殷实的远方亲戚,住在中牟县的姚家镇,他们举家要去南方做买卖,就把自家的三十多亩田地,低价佃给魏家。r/

r/

魏大勇的父母觉得有利可图,就搬了过去,此后一直在那里生活。r/

r/

听说鬼子已然进入豫东,省府开封城业已陷落,魏大勇特意去信敦促二老返回登封乡下,暂避兵锋。r/

r/

不过他爹娘很快就托人捎来了口信,说地里的麦子眼看就要成熟了,须得延缓几日才能收割。r/

r/

等夏收结束后,他们就会回老家避避风头,到时候还会顺路上山探望一下魏大勇。r/

r/

魏大勇也晓得,爹娘肯定舍不得丢下地里的收成。r/

r/

幸好,他听说豫省已然大军云集,誓要夺回省府。r/

r/

魏大勇心说既然有这么多军队,能不能夺回省城暂且不论,无论如何总能够支撑一阵子,至少撑到夏收之后应该没问题。r/

r/

万一前线军队抵挡不住吃了败仗,鬼子一路从打过来,肯定也要一段时间,无论是魏大勇,还是他的爹娘,都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反应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