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兵器厂中(下)(1 / 2)

加入书签

天气正好,满眼绿意,将马匹安置在兵器厂的官厅外,一行人步行盏茶功夫,便来到河畔,只见两架佛郎机炮,在阳光下泛着光泽。

只见汤若望快跑过去,对着大炮周围的工匠吩咐几句,工匠便开始装填火药,又看向人群,徐光启微微点头,方才高声道:“为陛下试炮!”方才用力把手一挥。

轰!轰!

两声巨响,在山谷中回荡,河对岸的两个小土包瞬间消失,土石乱飞,地上留下一个大坑,实心的铅弹又弹射翻滚,带倒草木一片。

即使已经戴上耳罩,此次前来的众人,依旧都是目瞪口呆;“火炮之威竟至于此!”御马监提督魏忠贤不由喃喃道;反倒是皇帝只是眼睛微眯。

一直跟随的毕懋康见状,上前几步向皇帝介绍道:“陛下,此炮重逾千斤,射程可至四里左右,实在是守城利器。”

朱由校点了点头,四里的射程,真正要谈的上准头和杀伤,也就二里左右,但他也不深究,随即又问道:“若是军器厂中自制,需要耗时多久?”

徐、李、毕三人相视一眼,就这个问题,早已核算,毕懋康略作为难地答道:“恐怕要半年以上”原先王恭厂就出了篓子,兵器厂又是耗费甚大,耗时四个月无所得,还要再耗时半年方才能见到成果,就怕皇帝不满意了。

“唔,”朱由校面色没有变化,只是暗暗合计,仿造要半年,要达到原炮的威力、锻炼出工匠,怕是还得再要半年呐,但此事却是急不得,于是又转而问道:“朕听说,此次还有新式的火枪?”

听到皇帝问话,毕懋康脸色浮现起兴奋之色,徐光启看了他一眼,上前禀告道:“是燧发枪,陛下,与毕大人所设计的自生火铳,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

毕懋康略微有些赧然,又补充道:“西人之物比之臣所设计,还是精妙不少,”顿了顿,又正色道:“不仅发射速度更快,也更适用于雨天使用。”大明的火器不少,发射速度慢、雨天几乎不能用,也算是通病。

“其能八十步伤敌,五十步破甲。”徐光启又是补充道。

“此物若是制造,需要多久?”朱由校点点头,这杀伤力的水准却是和现今的鸟铳差不多,于是又问道。

“每月可得千杆”集合了京中相关工匠,生产能力还是尚可,毕懋康看了看皇帝,又接着说道:“只是耗费不少”

“无妨,朕会自内帑再拨十万两,”朱由校摆摆手,他还知道现今这燧发枪的点火率,还没有成熟的火绳枪高,但毕竟是大势所趋,值得投入,又是问道:“可还有什么问题?”

“陛下,”徐光启见皇帝问起,又接着说道:“现今大明尺度不一,还得规范才是;另外就是工匠待遇不足,难免有敷衍应付之嫌,又兼工匠多不识字,不会算术”

早在洪武年,太祖就令铸铁斛斗升,用以校勘,降其式于天下,各商行店铺使用的度量衡器,必须赴官府印烙,乡中百姓使用的斛斗秤尺,也要与官方颁发的相同才许使用,当时尺度管理完备,误差极微

及至今日,却已经是混乱不堪,只能说皇朝末世,朝廷官吏堕落之下,帝国已经无执行力可言,便有再好的政策方略,也是枉然。

“尺度之事,当先在兵器厂中,恢复太祖旧观;至于工匠之事,徐卿以为当如何?”

“臣请陛下,准许开设学堂,供工匠识字学数,并准以大匠脱藉。”匠户中技艺较高,经验丰富的被唤做大匠。

大明贱藉制度源自蒙元,延续至今,已经成为一大恶政,就从军器厂开始罢,朱由校点点头:“准了,另该学堂可以招收外边非匠户子弟,不过今后每件军器出厂之前,要记上匠人姓名或是编号”

明末的火器质量粗鄙,经常炸伤己方将士,也是常有,至于这刻名之法,大明各处都在用,但“事在人为”,却也没有见得什么效果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