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二章 资料之(二)(2 / 2)

加入书签

强者应立住足,放开眼,世界对他不会默默无言。他何须去永恒之境悠游!

凡能认识,便可把握拥有。

这里反映了浮士德关于“永恒”与“现在”是辩证关系的理解。在浮士德眼里,强者只需“把握拥有”,“应立住足”,而无须“去永恒之境悠游”。这是时间观上他的辩证哲学观的体现。

在浮士德辞世时,他这样说道人畜在新垦地上都感幸福,勇敢奋发的民众垒起高丘,移居者会得到它有力保护。任外边狂潮汹涌,冲击岸壁,里面仍旧是人间乐土。

这里,浮士德阐述了幸福观上的辩证主义。“外边狂潮汹涌,冲击岸壁”,而人们却感到“幸福”,“里面仍旧是人间乐土”,这是一种辨证主义的哲学观。与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提到的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“的豁达有相似之处。这种契合是豁达者辩证的哲学观的体现,亦是种洒脱大度。而浮士德的这种洒脱大度,正是源于他的辩证主义哲学观。

在悲剧第一部“森林与岩洞”这一篇中,浮士德说道我终于领悟,人生没有什么十全十美,你让我享受到与神们越来越接近的欢乐,却给我个再也离不开的伙伴,

给我个冷酷而放肆的家伙。

其中,这个“冷酷而放肆的家伙”指的便是魔鬼靡非斯托,魔鬼靡非斯托本是一个化身,是人类自身弱点欲望、恐惧苦难、悲伤等的象征,与人性优点、满足幸福欢乐等美好的情愫与人生体验相对,这里面蕴含的便是种豁达的辨证主义的哲学观,其中,浮士德所说的“人生没有什么十全十美“,“完美“与“缺陷”的同在便是他辨证主义哲学观的体现。浮士德是以辨证主义哲学观来静观人生的。

在悲剧第一部“书斋“篇中,浮士德说道听着,这儿讲的并非什么享乐而是要陶醉于最痛苦的体验,

还有由爱生恨,由厌倦转活跃。

这里,浮士德提到的“享乐”与“陶醉”于“最痛苦”的体验,由“爱“生“恨”,由“厌倦”转“活跃”,本是一种辨证的矛盾的相互转化思想的体现。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,所以浮士德的“享乐”与“痛苦”、“爱”与“恨“、“厌倦”与“活跃“,是他辨证的哲学观的体现。

综观《浮士德》无论是时间上“永恒”与“现时”的辨证主义哲学观,还是幸与不幸的哲学观,欢乐与苦痛同时存在的辨证主义哲学观等,可以看出,浮士德的哲学观中是蕴含辨证主义思想的。而于“虚无”里发现“万有”,是他的辨证主义思想最经典的浓缩与外现。

七、结语

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“埋葬“一篇中,浮士德临死前提出的智慧的最后结论

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,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。

于是少年、壮年和老年人,

不惧风险,在这里度过有为的年辰。

我愿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一群——

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。

那时对眼前的一瞬我便可以说

你真美啊,请停一停!

于是,我有生之年的痕迹,

不会泯灭,而将世代长存。

——我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,

享受着这至神至圣的一瞬。

这段被认为是浮士德最重要的一段独白,常被视为他生追求的总结。可以说,浮士德精神融合了勇敢、智慧与感性的幸福观,在他积极向上的精神根基上,他淡泊名利,不为名僵利索所缚。他坦然面对挫折苦痛,不断拼搏他正大光明,又真情实意,言出自于心底,又知足克己他的爱情源于美的冲动,却爱的深沉他睿智地放弃那些“不满意的“和“抓不住的”,他懂得“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”,他推崇自然赞扬生命之树常青不老,认为理论不过灰色的他智慧却也感性,他认为感情即是一切,视名称为声响云影,他热烈地赞叹人生的美,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,享受着至神至圣的与世长辞的一瞬。他的睿智,他的感性,融合着一个具有辨证哲学思想的哲人。他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斗土,是淡泊名利的隐士,是拼搏刚毅的勇士,是正大光明的君子,也是一个洒脱大度的明人,也是一个感性幸福的凡人,还是一个睿智的哲人。

这便是浮士德。

[参考文献]

[1]杨武能,译歌德文集(第2卷)[j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9

[2]朱光潜诗论[北京出版社,25

[3]方建移,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[浙江大学出版社,27

第二篇

《浮士德》的善恶冲突论

尹振球

歌德在《浮士德》中,以“善”与“恶”的冲突来观照世界的矛盾运动来观照人类的进化和人性的发展,建构了善与恶之间的三重冲突至善与至恶、靡菲斯特与浮士德、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与恶魔性,从而反映了他独特的世界观、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。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有限的探讨。

诗剧《浮士德》的全部情节结构是建立在两次赌赛——天帝与魔鬼、魔鬼与浮士德一—的基础之上。与此前同一题材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其它作家的创作相比较,歌德在有关《浮士德》情节结构的艺术构思上所进行的最重要的创造之一,就是在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之前,加上了天帝与魔鬼靡菲斯特的赌赛。在作为全剧正式开端的第一场《天上序幕》中,天帝与魔鬼用尘世凡人浮士德来进行了第一场赌赛。天帝是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