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9.工人的智慧(2 / 2)

加入书签

姚远就和他讲在张主任带领下,老工人们怎么做到这一步的详细经过。

时间已经是春末夏初了,老工房里已经接上了电源,老焊工带着大家在一个角落里搞实验,其他人在研究剩余的耐磨工件。

丁群看完了,听完了姚远的介绍,不住点头。最后说:“姚总,我服了。我立刻组织咱们的技术力量,全力支持这边的试验工作。”

姚远也很感慨:“主席的鞍钢宪法,早就指出来,工人、干部、技术人员,三结合的领导体系,才是最正确,最适合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管理体系,是管理的精髓。我虽然有些体会,却只知皮毛,不如张主任理解的深刻。没有张主任,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点希望看不到。

我叫你过来,就是希望你能明白这一点,要和这些老工人,紧密配合,咱们才能度过眼前这个难关。”

丁群由衷说:“姚总,你别说了。通过你刚才的介绍,我想我已经明白了。知识分子,理论有,经验不行。这些工人,恰巧可以弥补我们缺乏经验这个短板。”

姚远就接话说:“还要有个合适的领导,把知识分子和有经验的工人,给有机地结合起来,互相配合,才能做到完美。这个领导工作,就由你来做。”

丁群答应说:“放心,姚总。我已经理解了你的意图,我会很快派技术人员过来,我也亲自过来,给这些工人师傅做好后勤辅助工作。”

姚远就叹口气:“你们姜总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允许职管会进入她的管理层。要不然,根本不用我费这么大的劲!”

丁群就问:“要不要把这个情况,向姜总汇报一下?”

姚远就摇摇头:“暂时不要让她知道。等我们成功一项,再让她知道不晚。”

经过这一次谈话,丁群很快就把探伤机一类的检测设备,搬来了老工房,同时调来了几个高级工程师,他也亲自过来协调。研究所的主实验场地,其实已经偷偷转移到这个由工人和技术员一起合作的老工房里。

有丁群和他的技术人员加入,姚远就又省心多了,不用天天盯着了。他看到了希望,不由心情大好。

但看到希望是一回事,真正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
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,第一个焊接合格的销轴孔,终于诞生了。接着,就又面临一个难题。

焊接出来的销轴孔,硬度太高,刀具加工不动。你不能把焊接件加工成带精度的销轴孔,还是不能用啊?

厂里倒是有内孔磨床,可这么大的工件,加工余量又这么大,用内孔磨床来加工,根本就不现实。

这又是一个单纯凭借技术人员,解决不了的难题。

于是,张主任和马友宝,就又弄来不少机加方面的老工人,大家围绕着那个焊接成功了的工件,开始想办法。

三天以后,一个中年铣工拿出了解决办法。把一块硬质合金用铜焊焊接在一个圆柄上,磨制成类似车刀的形状。然后,把这个东西装夹在立铣床的主轴夹具上,把工件固定在立铣工作台上,利用立铣头的高速旋转,得到了高光洁度的圆孔表面的同时,也获得了工艺要求的精度。

大家谁都没见过这种类似车刀,又像是镗刀的刀具,大开了眼界的同时,也十分好奇。这中年工人是怎么想出用这么一种铣刀的?

那中年工人的解释相当奇葩:过去矿机没活干,他拿不到工资,就偷偷从外面自己接点小活来,利用自己的铣床干了挣点外快。

自己弄活来厂里干,让人抓着了可不得了。所以,他为了不让别人知道,就得尽量自己干。他只有使用自己那台铣床的权力,啥活也得尽量在自己的铣床上完成啊。

于是,他就得把那台铣床,变成多功能机床,既能当钻床使,也能当车床用,关键时候还要能代替磨床。

他当然不能考虑去改变机床构造了,这个他办不到。他唯一能做到的,就是设法改进铣刀,让他的铣刀变成万能的。

于是,他发明了许多自己改造的铣刀。这种焊在圆轴上的单片合金铣刀,只不过是他的众多发明之一,可以用来镗孔,还能用来铣硬材料的平面,代替平面磨床。

听了那中年铣工的解释,姚远心里真的是感慨万千。虽说他这样干是被逼出来的,可没有过硬的铣工技术,也做不到这一点。

工人的智慧是无穷的。看来,依靠工人来解决这些难题这条路,他走对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